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淺談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

量化寬鬆是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操作是由一國的貨幣管理機構(通常為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提高實體經濟環境中的貨幣供應量。而「量化寬鬆」中的「量化」指的是貨幣,「寬鬆」則指減低銀行的資金壓力。 

操作方式主要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買入證券、債券等,使銀行在央行開設的結算戶口內的資金增加,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通性,以提高貨幣供應。或者會向市場提供流動資金,並在銀行結算戶口上記入相關結算金額。 

於是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相當於於央行「印鈔」,進而刺激銀行借貸,必要時可達到重振經濟的作用。 

目的是當官方利率低或為零的情況下,央行仍挹注資金到銀行體系,以維持短期低利率水準。從量化寬鬆的過程中增加貨幣供應,市場充足的流動資金可減低借貸成本,令借款人受惠,最後惠及並支持整個經濟體運作且有助紓緩或抑制經濟逆轉的影響,並提升市場對整體經濟的信心。 

因此QE具有以下實質優點:提供更多的資金源、增加借貸行為、刺激民間企業投資活絡市場、提升市場就業。 

由於央行操作相當於變相印鈔,最大的問題在於出資購債將會扭曲原有的市場機制,同時間大量買進公債也會讓政府產生過度借貸的問題。雖然此二問題不會對整體經濟造成立即危害,但長期作用下,可能產生資產泡沫化以及政府信用危機,成為下一次金融市場風險的來源。 

因此QE具有以下潛在缺點:貨品供應不及資金流通增加而造成通貨膨脹、沒有強制商業銀行貸款而效果難確保落實、民間過度借貸出現負債急升、對其他投資工具的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觸發的時點可區分為二種情形,分別是1.因應通貨緊縮:在零利率基礎上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透過大量超額資金注入銀行體系中的作法,使長短期利率都處於低水平,從而刺激經濟增長。2.當以降息增加貨幣供應而成效不彰的時候:祭出量化寬鬆措施進一步刺激整體經濟。 

1.以美國為例:

歷經2008年金融海嘯後,由於美國聯邦利率趨近於零,已無法以傳統貨幣政策改善經濟問題,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以量化寬鬆手段因應,自中央銀行印鈔及買入當地企業發行的長期債券開始,提升美國長債價格並壓低利率,資金挹注銀行也提高銀行借出放款的能力,社會整體的消費力也因此得以促進。該政策在實施三次後於2014年10月達退場標準即預期通膨率高於2.5%及失業率低於6.5%時結束,並在2015年年中升息。 

2020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Fed也宣布將無限量收購美國公債與房貸擔保證券(MBS),重啟QE的資產收購計畫。

 2.以日本為例:

全球金融危機後自2010年10月28日起,日本央行宣布9次增加「資產買入計畫」規模之決議,預計至2013年底,資產買入計畫之總規模達101兆日圓。日本安倍內閣推動積極的刺激經濟政策,擴大QE規模,日本央行並宣佈將採行無限期的量化寬鬆政策並收購民間資產,2014年10月再加碼,每年購入資產規模從60~70兆日圓擴大至80兆日圓。 

2020年日本央行應對武漢肺炎疫情的經濟衝擊,跟進美國聯準會的無限QE政策,宣布擴大貨幣刺激計畫,包括取消國債購買上限、提高公司債與商業票據的年度購買規模。

(台新投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