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投資人常犯的十大錯誤(上)

正確的「理財觀念」是投資決勝的關鍵,問題是多數投資人並不知道自己犯了哪些錯?該如何避免與導正。日盛投信專業經理人以個人在證券、基金、代客操作各領域中所累積的經驗,點出投資人可能常犯的「十大錯誤」供讀者參考,若以下的錯誤都能即時避開,身處浩瀚錢潮中的讀者應能穩穩地掌握自己的船舵,不會迷失!

錯誤一:賺錢才要賣 不賣就沒有賠

  「投資」就是要賺錢,但並不代表「投資」就一定會賺到錢,過去台灣股市曾受到多次重大利空衝擊,包括1990年主力投機炒作台股萬點崩盤、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0年網路泡沫化帶來的全球股災,原來人人看好的成長潛力股一夕之間卻變成避之惟恐不及的地雷股,也讓多數投資人深受其害。
  投資不能有一定會賺錢的「迷思」,因為任何投資都有風險,買賣股票也不例外,如果抱著賺錢才賣或是不賣就沒有賠的念頭,最後你堅持不賣的賠錢貨可能變成「一文不值」。但同樣的,轉而買進其他更好的股票,說不定早就連本帶利一併賺回來。
  舉例來說,有兩檔電子股,A檔股票買進後從25元跌到15元;B檔股價則從40元漲到60元,當投資人缺錢時,應該要賣哪一支股票?多數投資人會選擇賣B股,實現獲利,卻不願意賣出損失的股票。這就是常犯「有賺、才要賣」方式錯誤觀念。
  要破除這項錯誤最簡單的原則是在買進前自行將停損、預期報酬率等估算出來。若這筆資金只是單純投資並無其他用途,停損點就可以設高一點,30%或50%就看自己的風險承擔度而定。
  其次,投資人絕不能對財經時事不聞不問。例如,持股該公司發生作假帳、經營醜聞、侵權官司等重大利空事件,足以影響本業經營,媒體都會大肆報導,總不能充耳不聞,必要時絕對要停損出場。

錯誤二:追漲殺跌(起漲點,只敢買一點,價格漲越多買越多;看到跌不想賣,跌無可跌時才全部殺出)

  追漲殺跌是最能貼切反應「投資心理學」的心理層面變化。股票看漲,初期不敢下手,當越漲越高時,懊惱的心終於受不了,在最高點的時候大買。例如,A君本來就想投資這檔股票或基金,在20元時開始觀察、30元不敢多買,直到漲到50元的時候,才將所有資金全部下注,反而將自己的成本墊高,這時可能就陷入主力作手「養、套、殺」的陷阱裡。
  反之,剛開始下跌,投資人只會先賣一點點,當連續下跌,跌破買進成本價50元時,心想55元賺錢都沒賣,現在45元幹嘛要賣!待修正至預設的停損點40元時,心裡又想應該要反彈了,還是不要停損吧,等跌到受不了時才全部殺出。這都屬於典型傳統的「追漲殺跌」類型。
  克服追漲殺跌的「魔障」,建議可以「買進三分法、賣出二分法」的操作方式做改善。所謂的「買進三分法」,就是投資人有一百萬元資金時,看好某個時間點或個股時,先設定三個區間點,開始時以三分之一的資金購買,持續上漲(下跌)再買三分之一,剩下的資金 最後確認後再看點買進,此方式就有分散時間風險與攤平成本的作用。
  「賣出二分法」則是當重大利空事件發生,研判股價可能大跌時,此時應先賣掉二分之一,待事件稍微沉澱後,股價出現一段反彈後,再將剩餘的股票賣出,以降低突發性利空對投資人的衝擊。

錯誤三:道聽塗說問明牌 自己買啥皆不知

  有些人買股票,從來不研究公司營運狀況,只聽信明牌。明牌到底準不準?筆者多年來觀察坊間所謂的明牌發現,通常消息傳出來的當下幾天可能很準,但從中長期來看,值得商榷。
  有心炒作人士,通常在低檔大量買進,布局完成後,透過媒體、網路、營業員、週遭親朋好友、甚至一些不肖投顧老師等釋放利多消息,營造一股難求的追價熱絡走勢,讓你看的心癢癢,以為這檔股票就是發財好機會的明牌,根本不在乎這家公司到底在做什麼?財務狀況健不健全?只要股價會漲就好!等你一旦上了車,「賺錢才要賣的觀念」、追漲殺跌的「魔障」又開始作祟,讓你再度成為被坑殺的無辜散戶。
  市場主力為了出脫持股,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目的即在引誘散戶進場,再以高價套給散戶。過去有個有趣的例子,某主力透過太太當耳語傳送,連太太都被欺瞞,在信以為真的情況下,自己也拿出私房錢去買,週遭的朋友,也認為這麼好的姊妹淘,不會欺騙大家,紛紛跟進,卻不知成為她主力老公倒貨的對象,最後全部慘賠出場,這位主力夫人信譽掃地,從此消失。
  筆者有位朋友的長輩進出股市多年,投資純為消磨時間,平常喜歡聽明牌買股票,有次很沮喪的問我,聯電盤面上還有交易又沒有下市,為什麼他買的聯電會沒有了,連領回家當壁紙貼都沒辦法?(這位長輩以前買到地雷股常開玩笑說要拿回家當壁紙)我詫異的問清楚之後才發現,原來他買的是券商發行的聯電認股權證,當初報他明牌的人只說這個可以用一點點的錢就可以投資聯電,他並不知道是權證,也不清楚權證是啥東西,套牢之後又犯了前述第一個錯誤「痴痴的抱著」,直到到期看不到報價才覺得奇怪。
  連金融商品方面這幾年也出現這種現象。例如一度相當流行結構式商品(連動債),以到期高額獲利保證或每年配息為號召,吸引很多國人爭相搶購,但多數人根本不曉得此商品連結的標的為何、到期結算方式、最大投資風險等,在臨時需要用錢時,才發覺提前贖回不保證獲利,還有一大筆提前買回費用要支付,算一算淨值竟然虧損二至三成,後悔莫及。
  金融市場爾虞我詐,聽到明牌,千萬別高興太早,不妨先打聽這檔個股過去是否曾有主力介入、公司大股東市場評價、基本面狀況如何,再作投資決策。即使投資,小玩一把就好,別陷得太深。

錯誤四:為賺買菜錢搶進殺出 當心一場空

  為了賺買菜錢又擔心套牢,有些菜籃族採取短線進出方式,賺0.5元或一元就急忙出場,卻忽略手續費與交易稅,可能將股票賺得的微薄價差吃光光。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國內股票型基金上。由於國內基金市場競爭激烈,申購股票型基金時,通常可享手續費的優惠,有些散戶以操作股票的方式投資基金,賺3%或5%即獲利了結,這不僅造成基金經理人的操作困擾,也失去波段獲利機會。
  以2005年為例,當年加權指數僅小漲6.6%,但不少基金因持有高價績優股,基金年度報酬率高達50%以上,有些投資人將基金當成股票一樣來回操作,在第一季股市衝高獲利10%就急於出場,中間來來回回進出好幾次,花了不少時間精神,結果年度結算下來賺不到兩成,獲利比到第四季指數創新高後才出場的中長期投資者,整整少了三成以上。
  股市波段很難掌握,建議最簡單的方式是以定期定額方式投資基金,若能持續扣款經歷一個景氣多空循環,獲利往往從三成到五成不等,比定存利率好很多,也較股票穩定,最重要的是只要定期檢視扣款的基金狀況,不需要每天盯盤心情跟著起起落落。

錯誤五:操作兩極化 資金單押一檔或什麼都買一、兩張

  有些人投資兩極化,不是將資金全押在一檔股票上,期待能達到火力集中效果一次致富;不然就是聽到哪一檔股票好,都買個買一兩張,奉行資產分散的原則,結果眼花撩亂什麼股票都有。
  集中火力者,碰巧買到成長股或轉機股,可能大賺;萬一遇上個地雷股,下場絕對很慘!這種沒有風險分散的操作策略,投機意味較濃,不是大賺就是大賠,方式並不恰當,也無法持之以恆。
  相反地,有些人不想錯過任何機會,聽到什麼小道消息都想插一腳,等交易對帳單一來,才發現持股琳瑯滿目,超過30檔以上。投資標的太多,並不代表資產配置,若都集中在電子類股,風險一樣集中;同時因為個股太多,沒辦法掌握這麼多檔股票的變化,很容易錯失停利、停損的機會。
  中庸的操作準則是,持有5到8檔不同產業或次產業之股票最恰當,一來重點持股容易管理,二來利於資訊追蹤與掌握,提高效率。

日盛投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