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高息ETF演進五部曲

據統計,台股ETF去年總規模已衝上1.4兆元、年增率近8成,其中又以高息ETF貢獻最多,光是高息ETF規模就年增超過4,868億元,來到8,526億元,年翻1.3倍。正因高息ETF產品愈來愈多元,投資人更須了解指數選股邏輯與策略差異性,讓高效存股更有感。

台灣高息ETF從最早期僅專注於成分股高殖利率,選股策略以「預測股利率」或「歷史股利率」篩選,演進到依當下股利率精準卡位高息標的;就連配息頻率也從年配息、季配息演進到月配息。目前高息ETF已進入第五代階段,搭配台股除權息周期,並以提升股息空窗期績效為目標,讓投資人在選擇高息ETF上除了擁股息,也能追求高成長。

首支高息ETF指數於2007年底問世,選股原則採用I/B/E/S資料庫中「預測」現金股息來推算股利率,以選取排名靠前標的作為成分股;後續雖有業者持續投入高息ETF市場,但多採用市值加權,以致整體股利率無法超過第一代高息指數,故市場接受度有限。

2020年加入戰局的高息ETF 2.0,不但開啟了季配息世代,且有別於傳統高息指數著重公司「未來」可能配發股息,第二代指數則是根據「過去」各公司配息紀錄選股,並採股利率加權,但因不是最終宣告股利率,若當年產業獲利發生變數影響股利配發,仍可能使股利率有落差,再加上其母體範圍偏向大型股,以致高息標的可選擇範圍較小,指數殖利率向上空間有限。

2022年有了第三代高息ETF,以宣告股利率取代參考歷史或預測未來方式,在每年5月底依已公告之現金股息,推算當年股利率並進行排序,選出排名靠前者為成分股,但該指數在下半年會再使用一致方式換股,惟股利率計算變成預估方式。且10月以後,台股進入股息空窗期,下半年換股恐存在與隔年高息標的精準度不匹配之虞,以致次年年中仍須再換股,另一方面則是此段時間由於沒有股息可領,股利率加權在此期間並無法發揮效果。

高息ETF 4.0則是在2023年搭載月配息機制,但該指數成分股侷限於科技股,若遇到像過往航海王、金融股風光發放股利狀況,恐怕與「真高息」個股擦身而過,進一步也會壓抑指數整體股利率表現。

2024年進入高息ETF 5.0階段,指數選股邏輯採當下股利率,且不對產業設限,所有產業高股息股統統入列,並配合台股除權息周期進行調整優化,在股息空窗期,突破過往在年底仍採股利選股及股利加權框架,另尋以提升總體績效目標方式,首見以夏普值進行權重調節,拉高投資CP值,在保有核心高息目標之餘,得以兼顧總報酬。

最後,仍須提醒投資注意停、看、聽,指數是所有ETF靈魂,編製規則之合理性及有效性反映結果即是指數表現,若賺了股息卻需以總報酬率打折做代價,那就得衡量兩者對自身之輕重。(統一投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