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宏觀視野:新型冠狀病毒之未來挑戰

宏觀視野:新型冠狀病毒之未來挑戰

(匯豐中華投信)

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經濟構成非比尋常的威脅

 

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是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對全球經濟構成非比尋常的威脅。鑑於疫情對商業活動及家庭收入帶來嚴峻風險,各國尋找及運用創新方案,並採取更多行動。

初步跡象顯示,新冠病毒疫情在供應及需求兩個層面均嚴重打擊全球經濟活動。供應面的部分,控制疫情措施導致工廠停工及供應鏈中斷;需求面的部份,旅遊及休閒產業大受影響,由於擔心家庭收入減少,消費者亦傾向延後購買價格較高的物品。

 

全球各國運用創新方案

目前有四大目標:(i)為企業提供直接援助;(ii)支持家庭收入;(iii)穩定整體需求;及(iv)盡量降低新冠病毒疫情對整體供應面的影響

  1. 為企業提供直接援助

各國政府推出多項財政及貨幣措施穩定就業及整體需求,例如中國監管機構准許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延期償還貸款,而中國人民銀行亦為銀行提供人民幣3,000億元(427億美元)資金;日本為中小企業提供1.6兆日圓(150億美元)免息無抵押貸款;而南韓則承諾提供3兆韓圜(25億美元)支援受影響企業應付工資成本;馬來西亞、印尼及新加坡亦已提出類似措施。

英國央行宣布新資金融通安排鼓勵銀行為企業提供較低利息後,英國政府亦承諾提供3,300億英鎊(佔國內生產總值15%)的貸款擔保資金,受疫情嚴重影響的產業亦可獲減稅。

隨後,法國總統馬克宏承諾「不會讓任何企業處於倒閉風險之下」,並會動用3,000億歐元(佔國內生產總值12%)資金為企業貸款提供擔保,並暫停收取公共事業費用及租金。西班牙亦宣布推行類似措施,而德國則加大主要國營銀行的支持力度,為中小企業提供最少5,000億歐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約15%)貸款,並准許企業延期繳稅。

在多家國家銀行互相協調下,義大利計劃暫停小型企業的還款。除了現有貸款的國家擔保外,當局似乎需要放寬確認不良貸款的規則。

為使上述計劃順利推行,歐洲央行採取行動支持銀行體系,包括將借貸利率下調至低於存款利率,並按更優惠的條款為銀行提供流動性,以便銀行向企業釋出更多貸款。

與此同時,美國將聯邦政府的財政支援預算增加最少500億美元,進而協助航空等受疫情影響的產業,以及受近期油價急挫打擊的頁岩油生產商。聯準會已提供高達1兆美元以支持商業票據市場,因為商業票據市場在提供企業短期信貸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1. 支持家庭收入

香港政府於2月宣布向每名成年市民分發現金10,000港元(1,280美元),作為刺激經濟計劃的核心,藉以緩衝新冠病毒疫情對市民收入的影響。泰國、新加坡及澳洲紛紛向低收入家庭推行類似計劃。目前美國政府正考慮向每名成年國民分發現金最少1,000美元,受惠人數預計數以百萬計,另正考慮容許延期繳納聯邦稅款及增加病假薪酬福利。

義大利計劃將暫停還款措施擴大至房貸貸款,而日本及南韓將會為因學校關閉而須留在家中的在職父母提供補償。

  1. 穩定整體需求

第三個目標與穩定就業及整體需求的傳統措施有關,並超出支援企業及家庭的目標範圍。美國及馬來西亞分別宣布推行財政政策增加基礎建設支出,而中國政府去年底決定鼓勵地方政府提前發行人民幣1兆元(1,420億美元)的基礎建設債券。

德國政府計劃重啟「短期就業」政策,鼓勵有能力的企業繼續聘用現有員工,政府將會補貼三分之二的工資差額。當局曾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推行這項政策,成效顯著。

至於貨幣政策方面,多家央行於年內降息,特別是在亞洲。於3月,美國將政策利率下調150個基本點至接近0%的水平,為新興市場經濟體提供龐大空間進一步推行貨幣寬鬆政策(見下圖)。

此舉連同美國聯準會推出的7,000億美元新債券購買計劃,對長期實質利率構成下檔壓力,有助於降低政府借貸成本,進而支持美國推行更大規模的財政措施。與此同時,歐洲央行新推出7,500億元的購債計劃,可能有助於公共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較高的國家(例如義大利、西班牙及葡萄牙)維持偏低的借貸成本。英國央行近日宣布將利率降至0.1%,創歷史新低,並承諾購買2,000億英鎊的政府及企業債券。貨幣政策委員會亦增加資金融通,為銀行提供廉價的貸款,並指出最初推出的1,000億英鎊資金額度並不足夠。

作為重要的趨勢訊號,英國已採取非常手段協調貨幣及財政政策的公布,力求盡量發揮有關政策對整體需求的影響力。各國政府亦設法協調所作出的回應,已開發國家的七國集團領袖近期承諾攜手合作應對挑戰。

在亞洲,政府對股票市場進行直接干預,從而支持評價,以及緩衝近期市場重新定價對家庭財富的影響。舉例而言,日本央行近期增加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資產購買規模。

 

 

  1. 降低新冠病毒疫情對整體供應面的影響

最後一個目標是降低疫情對整體供應面的影響。要減少新冠病毒疫情對經濟的打擊,其中一個最有效的方法似乎是及早控制疫情,盡量減少及延遲疫情擴散,從而降低需要採取較長時間,及造成較大經濟破壞的控制疫情措施的機會。

以南韓為例,當地投入大幅度財政政策增加醫療保健支出,初步跡象顯示此舉有助控制當地疫情擴散。相較之下,美國的新冠病毒測試比率偏低,可能意味著受感染人數被低估,繼而增加美國政府需要採取更嚴格控制疫情措施的機會,情況與歐洲相似。

其他措施亦顯示各國致力盡量減少疫情對供應的影響,例如確保銀行有足夠流動性以維持金融市場穩定。隨著市場波動增加,中國、日本及美國的央行已採取行動增加流動性。與此同時,美國聯準會亦為其他央行提供所謂「貨幣互換安排」,藉以確保其他國家的企業及銀行能夠取得足夠的美元。

 

可能需要採取更多行動

多個主要國家已宣布大規模政策計劃,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所造成的非比尋常的挑戰。美國在推出全面財政政策方面進度緩慢,是讓市場擔憂的主要原因。假如經濟前景嚴重惡化,將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穩定經濟及市場,而過程或將需動用龐大資源。

在最壞的情況下,各國政府需要準備擔當「最後買家」的角色,支撐經濟中的商業支出,進而讓企業繼續聘用員工及避免不必要的破產。在全球利率超低及通膨偏弱的時代,各國政府有空間放膽擴大財政支出措施的規模,但在必要時須仔細考慮央行能夠提供的支持。

 

投資啟示

全球各地力求減輕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然而經濟前景依然充滿挑戰及充斥不確定因素,而金融市場波動亦有所增加。短期內應採取更加謹慎的投資策略。

投資人心理依然分為兩大陣營:擔憂新冠病毒疫情對企業基本面因素的打擊,以及樂觀相信財政與貨幣政策措施能夠降低經濟成本。積極及創新的政策行動組合可以緩和對疫情所造成經濟影響的部分恐懼,同時為疫情結束後經濟活動逐步復甦創造條件。此外,風險資產類別經歷近期的市場走勢後,評價已大幅改善,因此,中期可採略為積極的投資策略。